首页 优秀论文评选 通知公告 正文

2022年度广州市医学会医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报道(三)

发布部门:学会事务部 发布时间:2024-03-25 浏览次数:64

2022年度广州市医学会32个单位会员共推荐论文726篇,符合评选要求篇数为672篇。经过专科分会初评,评选出论文332篇。在会长钟南山院士主持下,由复评专家委员会对初评论文进行复评,评出一等奖论文11篇。

 

获奖论文题目: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drug-resistant community-acquired Nocardia spp. in a patient with bronchiectasis

一株新型社区获得性耐药诺卡菌的分离与鉴定

第一作者:李征途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报送专科分会:广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广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风采介绍

广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九届委员会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叶枫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本届委员会由来自市属单位、广州医科大学系统、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部分民营医院、区属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42家医疗机构的62名专家组成。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有54人,占委员总数的87%。委员的平均年龄为46岁。整体上,该委员会呈现出广泛覆盖、年轻化、专业化和高水平化的趋势,为全面提升广州市呼吸疾病医疗质量、推进健康广州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呼吸病学分会每年举办呼吸道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邀请了经验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专家学者主持和授课。学习班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和预防为主题聚焦当前呼吸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治的热点问题,以提升基层医院的临床诊疗水平为目标,为呼吸领域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培训,为广州市的呼吸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文简介:

研究人员从一名因反复咳嗽咳痰,间断发热1年余且伴有支气管扩张症的老年女性患者的肺组织及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病原菌,并对该菌进行细菌学、基因、生理生化、耐药、以及小鼠体内毒力学等研究分析以明确其新发现菌种的种属及危害。

 

病例简介:

20193月,一名58岁的女性出现发烧、咳嗽和咳痰,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肺诺卡菌病(图1)。并给予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SMZ/TMP 400/80毫克;0.96克,poq8小时)治疗持续6个月,在症状改善和肺部病变部分吸收时停药。不幸的是,上述症状在20204月再次出现并恶化。胸部CT扫描显示病灶与之前的影像相似(图2),且在痰培养中发现诺卡菌但未行药敏学检测再次经验性使用SMZ/TMP,患者症状好转但仍反复,期间改用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联合治疗仍无缓解202077日,患者被转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鉴于既往病史,怀疑感染可能性高,给予亚胺培南联合SMZ/TMP 治疗,患者症状仍无改善。随后,患者从患者的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到诺卡菌属的细菌,药敏分析(图3)发现 : 除了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该菌对大多数一二线抗诺卡菌药物不敏感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图1,图2

研究者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原学检测的结果中敏锐的发现:患者的临床符合诺卡菌感染,但细菌培养结果仅提示为诺卡菌属,未知种。随后,BALF及肺组织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测序也仅提示诺卡菌但与已知的种不相符这让研究者深思这菌株可能为一新种。于是,研究者对该菌开展一些列研究。细菌学分析提示该菌(代号为GZ2020T属于革兰氏阳性、弱酸阳性杆菌。进化树分析可知与其血缘关系最近的为Nocardia anaemiae NBRC 100462TNocardia pseudovaccinii NBRC 100343T Nocardia vinacea NBRC 16497T。然而,平均核苷酸一致性 (ANI) 分析、DNA杂交 (dDDH)分析以及基础基因功能分析提示GZ2020T与这三株菌均不同。生理生化分析也同样提示GZ2020T属于诺卡菌属,但不同于其他菌株此些结果均提示GZ2020T属于诺卡菌,但为一新种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小鼠体内毒力试验证明GZ2020T具有感染及致死能力4最后,该菌被世界菌种鉴定和保存机构认可为一株具有致病能力的新种诺卡菌,并被命名为广州诺卡菌2020GZ2020T

全文结论:

本研究鉴定该菌为一新种,具有临床意义的毒株,并命名该菌为广州诺卡菌2020GZ2020TGZ2020T 除了对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敏感外,对大多数一二线抗诺卡菌药物均不敏感,是目前诺卡菌耐药最严重的菌株。鉴于其耐药性,GZ2020T 可能对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和免疫低下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应警惕其在人群中的传播以及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值得临床的重视。

 

获奖小结:

研究者从临床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出一新型诺卡菌,并验证其致病性,获得认可进行命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后以研究成果指导临床救治获得成功。这提示作为临床医生除了致病救人外,也需要敏锐的科研思维,从临床日常工作的细节中发现问题,并设计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反馈临床,提升疾病的诊治水平。